晨光未醒,他们已踏上蜿蜒公路;烈日当空,汗水与沥青交融成路;星夜沉坠,橙色身影仍在丈量大地。公路是文明的血管,他们是奔涌的细胞——养路工、巡路者、抢险人,用掌纹亲吻每一寸路基,用足印丈量每一段远方。
“一路一里,皆是你”,说的是沥青路上沉睡的青春,是车流之外静默的守望。当你在坦途上掠过青山碧水,请记得那些把人生铺成路的人——他们的故事,才是公路上最深的车辙。
清晨,山间的薄雾像一层纱幔笼罩着G309线。养护工老马已经穿上养护工服,和工友们挤进那辆漆色斑驳的皮卡车,车斗里放着铁锹、扫帚,这是他再熟悉不过的“老伙计”。今天他们的任务是巡查K1925+000至K1945+000路段,20公里的山路,藏着无数需要“把脉问诊”的细节。
晨间巡路:给公路做“体检”。皮卡车的时速始终保持在20码,老马半个身子探在车窗外,目光如扫描仪般掠过路面。突然,他拍了拍车门:“刚才那个裂缝不对劲。”在K1928+200米处,一道约8毫米宽的裂缝像蜈蚣般横穿路面。徒弟小王掏出卷尺测量时,老马已经蹲在地上,手指沿着裂缝走向摸索:“你看这两侧有细微的鼓起,下面可能有空洞。”记录本上又多了一行工整的字迹:“K1928+200横向裂缝,长8米,深3cm,疑似基层空洞。”
修补坑槽:道路“外科手术”。阳光炙烤着沥青路面,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沥青味。突然在一个急弯处出现了很大的坑槽,老马用切割机沿着破损边缘线切出整齐的方形状,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子往下淌。“补坑就像补牙,不把腐坏部分清理干净,迟早要复发。”他边清理边教徒弟。当160℃的热沥青倒入坑槽时,瞬间腾起的白烟裹着热浪扑面而来。压路机来回碾压的轰鸣声中,他盯着新补的路面,直到反光层与旧路面完全贴合才点头。
桥梁“把脉”:毫米间的坚守。在检查五里铺大桥时,老马拿出每天都用的笔记本,膝盖抵着潮湿的混凝土壁边,认真检查着墩柱,目光扫过每一道纹路,边检查边记录着每一处巡查情况,完成桥底所有墩柱的“听诊”,老马顺着爬梯攀上桥面,检查桥面伸缩缝的间隙以及桥面的每一处裂缝,查看泄水孔是否堵塞或者腐蚀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构成桥梁的“健康档案”。
在这个拥有15万多公里公路的省份,像老马这样的养护工有成千人,他们用青春守护着出行安全。当我们在平稳的车厢里刷手机时,或许不会注意到某个刚修补的坑槽还泛着沥青光泽;当雨刷器划开雨幕时,可能没想过是谁清空了堵塞的排水沟。他们把青春刻进一道道修补的裂缝,将安全写进每一寸平整的路面。下次遇见那些橙色的身影,请放慢车速——他们弯腰工作的姿态,正是道路畅通最美的注脚。(任伟霞)